《曲陽縣志》記載:“縣境三面皆山……靈山一帶惟出煤礦,龍泉鎮則宜瓷器,亦有瓷石。”現定窯遺址所在澗磁村及東西燕川(山)一帶即屬古代的“龍泉鎮”轄區,這得天獨厚的條件,加上世代相傳的燒制技藝,使曲陽人創造了驚艷世人的定窯文化。
定瓷,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后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,創燒于隋唐,極盛于北宋及金,終于元,復燒于現代,在北宋時期,定窯瓷器還被宋朝選為宮廷用瓷,由于其品質優良、產量巨大,是上至宮廷貴胄,下至百姓戍卒都喜愛使用的瓷器,甚至成為當時的五大名窯之首!
定窯瓷器除了在日常生活、皇家慶典,朝貢進奉、國際貿易等方面發揮作用以外,你能想象得到,它在藥用方面,竟然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嗎?
《新修本草》,是我國古代中藥學方面知名的著作,因為成書于唐代,因此也被稱為《唐本草》,在書中“白瓷瓦屑”條目下,記載有:“白瓷瓦屑,平,無毒,主婦人帶下白崩。止嘔吐逆。破血止血。水摩涂瘡滅瘢。定州者良。余皆不如。”
古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,在他的著作《千金翼方》中,也引用了《唐本草》中的這段文字,明確了古定州的白瓷具有藥用價值,也佐證了定窯創燒于唐這一事實。
明代醫學家朱橚所著的《普濟方》中,也記載有定瓷的藥用價值,比如在卷一百十一《諸風門》中,有“定州細瓷末各半兩”;卷三百九十七《嬰兒下痢門》中,有“雞子、白定粉相和,研膏,用水七分煎三分溫服,量兒大小加減。”
明代醫學家王肯堂撰寫的《證治準繩》中,也記載有:“張氏家傳,丸如菉豆大,分五色,用朱砂、青黛、白定粉、光黒、蜜陀僧,名為五色丸,非時進米飲下。”
在古代的部分醫書中,除了明確的定瓷的藥用價值,一些藥方還指定要在定窯瓷器皿中研磨藥材。例如,在元代醫學家王好古撰寫的《醫壘元戎》中,就有“硝石半兩,同硫黃并為細末,入定磁內以慢火炒,箆子不住手,攪令陰陽入,不可火太過。”的內容。清代書畫家趙之謙的《勇廬閑詰》中,也記載有明代將定窯瓷瓶當做藥瓶的內容,“今京師瓷壺有索高價者,視之為明嘉靖時物,亦有萬歷中畫采者,皆藥瓶。又見一定瓷扁瓶,上刻雙螭,仿佛宋元器,亦明時藥瓶也。”
“古香古色雅宜心,宋定名陶器足珍”,除了實用性和觀賞性,定窯瓷器竟然有這樣神奇的價值,你不想收藏幾款嗎?來大宋定窯看看,定有所得。
。